English

插图珍藏本的美与忧

2004-08-07 16:06:00 来源:博览群书 万 宇  我有话说

别致的开本、精美的图片、豪华的纸张、细致的排版制作工艺,为形式化了的美感文字寻找到精美的物质化形式。随着“图景时代”的到来,“版本升级”成为出版界的热门话题。由图文书进而插图珍藏本,“插图珍藏本”在短时间内成为人文社科图书的佼佼者,销售业绩良好,充分体现了图像的魅力。三联书店的董秀玉曾表示:

“经过测试,证明图像最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,图文书将会更好地吸引读者阅读文本。优秀的插图会帮助读者加强文意理解。”而“插图珍藏本”文本一般会选取经典,强化了图像的力量,参照国际规格包装文本,从用纸、封面到配图力求体现精品观感、文化色彩和收藏价值。

从目前市场来看,“老照片”等一些图文书近来已日渐式微,在图文中的“主流”位置受到动摇,插图珍藏本的范围不断扩展,超出了传统的艺术类书籍、图像写真版的图书,对话体、旅游行走类图书显露出迅速升温的迹象,发掘和催生了新的出版“热点”。我们注意到,其中插图珍藏本形式的美学著作逐渐多了起来。因此,关于学术图书与视觉表达如何统一,目前美学著作的插图珍藏本存在哪些优势并产生了哪些忧虑与问题,值得我们进一步研讨。

美学著作中,李泽厚先生的《美的历程》开了学术性著作出版插图珍藏本的先河。1981初版的《美的历程》,十五六万字,213页的小册子,定价一元九角,原书附有大量的黑白插页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的《美的历程》插图珍藏本定价为88元。图片涉及的内容广泛,从远古图腾到明清小说。精美的插图、优良的纸张与丰富多变的排版,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亲历“美的历程”,也使得这条属于中国之美的时间长廊立体而生动起来。自问世以来,《美的历程》多次再版累计达几十万册,适量的插图珍藏本在市场中也表现不俗,不过似应注意同时推出低定价的普及版本。

图像的力量,还是图像霸权?

如何看待“图像的力量”?如何看待“读图时代”的来临?有专家认为:图文书的畅销,体现了后现代文化对于知识的一种解构,图片遮蔽了文字,游戏取代了阅读、娱乐替代了思考。人们从中获得的知识是不系统、不完整的。学者陶东风曾这样表示:“我总觉得一本书中出现太多的图片是一种霸权,说图片简单明白,可以调剂晦涩的文字我并不赞同。我觉得图片穿插在文字中打断了阅读的节奏,未必是一件好事,而且图片承载不了文字的内涵,对学术著作而言甚至会削弱其严肃性和完整性。”

“纯文本”阅读和“图文阅读”哪种更为我们所需要呢?从阅读的角度考虑,不同的图书形式也培养、影响了不同的阅读习惯。密密匝匝满页的文字,使阅读需要不断地思考与推敲,这对于心智的成长、思维的训练都颇有益处。但另一方面,在文中穿插图片,可以使阅读感觉轻松,同时,图像也可以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形象,思绪有所引申,对文字形象有所补充。其实,“纯文本”阅读与“图文阅读”本身并无优劣之分,而是针对特定文本来说适合不适合的问题。

对适宜做成插图珍藏本图书的选择,考验出版商的眼光与胆识。以《美的历程》为例,这本书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、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,叙述了原始远古艺术的“龙飞凤舞”,殷周青铜器艺术的“狞厉的美”,先秦理性的“儒道互补”,楚辞、汉赋、汉画像石之“浪漫主义”,“人的觉醒”的魏晋风度,六朝、唐、宋佛像雕塑、宋之山水绘画以及诗、词、曲之美,明清时期小说、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,这样的文字辅以大量精美的图片,直观而形象,令我们得以凝视历史的表情,感触美的气息。李泽厚先生在《美的历程》中对图片魅力的解析相当生动,“你不能藐视那已成陈迹的,僵硬了的图像轮廓,你不要以为那只是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,你不要小看那似乎非常冷静的阴阳八卦……想当年他们都是火一般炽热虔诚的巫术礼仪的组成部分或符号标记。它们是具有神力魔法的舞蹈、歌唱、咒语的浓缩化了的代表。它们浓缩着、积淀着原始人们强烈的情感、思想、信仰和期盼。”这些叙述对于图片在文本中的应用也具有相当强的针对性,图片赋予文字以强烈的情感与灵魂。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插图珍藏本:作为一种出版手段,它强调以图片形式对于文字的补充、影响、引申。

选取国内外的经典优秀作品,配上精美插图重新出版,这在提升我国一般图书的出版质量上具有重要意义,使其同时具有经典著作和图文类书两大卖点。另外,经典作品往往是盗版者的主要目标,插图珍藏本由于其成本较高,纸张特殊,不易被盗版,也是防盗版的一种措施。

由于图文书的出版成本高,图书定价也偏高。如果强调学术和思想的普及化功能,需要的是便宜的载体,而不是豪华的珍藏本。插图本的主要价值如果更多地体现在观赏、装饰房间和书橱上,那么也就沦为了一种针对市场的商业策略了。从销售情况看也印证了这一忧虑,装帧豪华的高价图文书在节日图书市场销售较好,平时则表现平平。从价格与实用的角度来看,选择以文字为主的普通书籍则是书虫们的上选了。《中国图书商报》记者唐明霞也表示出担忧:“我觉得插图本的定价太过昂贵,我对它的市场号召力存有怀疑。出版社应该对此做更慎重更仔细的探讨后,再去考虑是否大规模地做插图本。”

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插图珍藏本?

以刘士林先生著《苦难美学》插图珍藏本为例。这是一部原创的美学著作插图本,展现了相当多的插图珍藏本的元素与话题。《苦难美学》全书装帧精美;异形16开本,封面以颜色对比强烈的红黑纸材的折叠拼接、采取挖洞开窗的技巧突出了题名《苦难美学》,版式设计精巧,蕴涵着强烈的视觉震撼,所收一百六十余幅中外美术名作及精彩的说明文字,使本书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。

《苦难美学》立意深邃,理论性较强,在追寻、搜索、生发人类的“苦难智慧”,那种对付困境的人类智慧,或者说一种如何处理“善―恶”共存和“二律背反”的大智慧,否则,难以挽救当代的重重危机。作者取法于康德的先验方法论,并以“道德高于知识”的价值论、实践论,去思考当代现实和危机;准确把握马克思《〈政治经济学批判〉导言》中“生产=消费”循环系统社会分析方法论,厘清人类再生产的三种方式(物质再生产/人自身再生产/精神生产)及其总体关系;利用经过“十年辛苦不寻常”熔铸的“诗性智慧”的“返本开新”法。秉承他所提出的“新道德主义”,他感慨于现实生活中“技术感性”完全取代了人真正的感性,不满于一般的从西方译介过来的精神资源,寻根求源,沿着真善美的“逻辑―历史”二维图式回到轴心时代,回到原始的诗性智慧中去,找寻那使人类历史得以存在的“苦难智慧”。提出惟有这“苦难智慧”的母体“秘方”,才能拯救当代人类的灾难,才能“开当代之新命”。

像这样的学术性著作如何进行“插图珍藏本”的编辑与操作,给了我们很多启发。首先是如何配图的问题。理想的文配图应选取大量插图,图与文字的安排妥帖自然,排版舒畅大方,既无拘谨保守之态,又无喧宾夺主、画蛇添足的小家子气。这就需要有关各方对图片有更强的理解和艺术感受力,让图片与文字真正协调互动。“图文两张皮,图不对文,甚至风马牛不相及”是插图本的大忌,而出版商的动机是否纯粹,设计是否高明,出版商的修养高低、是否具有以读者为本的耐心和细致,在配图的过程中都会得以明确体现。《苦难美学》的图片类别相当丰富,从中国水墨到西方油画作品,从实物到人像,由作者选取,而非编者操刀。原创作品由作者选取图片,并配以图片说明,说明文字也相当精彩,图注选取了古典诗文、美学经典著作,有些则是作者对图片的解析感悟。例如在选取的图片《山水花卉册之四》的图注引用了宗白华的《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》,“形式之最后与最深的作用,就是它不只是化实相为空灵,引人精神飞跃,超入美境;而尤在于它能进一步引人‘由美入真’,探入生命节奏的核心。”不仅配合了原文中对于古代文明中诗性伦理的解读,又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启迪,图文配合的相当妥帖。如果仅仅用插图来吸引目光,扩充页码,抬升定价,这些都将损害“插图珍藏本”的品质。

由于配图本身有水平、质量高低之分,配图如果太单调或者与文字不协调、或是编撰者在选择上过于随意就会损害全书的质量。图和文应该是相映成趣、相互辉映的,而不能一方成为另外一方的附庸,尤其是有些比较严肃的学术著作,要配上真正与文字有互动性的图片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。如果配上过多的图片,吸引了读者的视线,转移了注意力,有时反而会削弱文章的力量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出版商也有所尝试,如《艺术哲学》插图珍藏本将内文与彩图本分作两本,文字与插画可随意对照,颇有新意。

“我们的一切希望都满怀热忱地寄托于这一认识:在这忐忑不安抽搐着的文化生活和教化斗争下面,隐藏着一种壮丽的、本质上是健康的古老力量,尽管它只是在非常时刻有力地萌动一下,然后重又沉入深渊,等待未来的觉醒。”(《苦难美学》)这是一份忧郁的自信。在“苦难美学”这一原创性理论建构,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思想史上一道澡雪精神、淬砺人物的人文景观的同时,《苦难美学》这一优秀的插图珍藏本也为以后的图文书出版提供了一个范本。

(《苦难美学》,刘士林著,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,55.00元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